手机版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丨信念坚如磐 驱寇复河山

时间:2025-08-28 07:40:00

信念坚如磐 驱寇复河山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四)

“爹!您耐心的(地)等着吧!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明年就要反攻日本,那时候才是咱们团圆的时候!”

这是抗战期间,八路军战士徐光耀写给父亲的家书,既有朴素动人的人间亲情,又表达了坚决投身抗战的革命意志和对胜利的信心和憧憬。

徐光耀是河北雄县人,1938年参军,创作的《小兵张嘎》《平原烈火》等作品,展现了河北军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抗战必胜,这是一个民族在浴血抗争中铸起的共同信念。

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国内曾产生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思潮。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在一系列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写下《论持久战》,廓清思想上的迷雾,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战争是国力、军力的比拼,更是意志、精神的较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英雄的河北人民抱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入抗日的滚滚洪流。

这里,打响了察哈尔抗战第一枪。

1933年5月,在中共北方组织的领导与帮助下,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抗日武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建立,吉鸿昌任第2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随即率部进攻察北日伪军,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境。

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主战场。

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率晋察冀军区机关从山西五台挺进阜平,创建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第129师在刘伯承等领导下挺进太行,以山区为依托建立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上述两大根据地的开创,提供了在敌后山岳地带建立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的范例。

而1938年初,冀中平原、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开创,则提供了在敌后平原地带建立根据地以坚持平原抗战的范例。

根据地,像一把把钢刀插入敌人胸膛。

“烧光、杀光、抢光”,侵略者在根据地不断实施暴行。从1938年1月至1942年11月底近5年内,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遭受日军“扫荡”累计2430日。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河北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从未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从未动摇。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1944年7月19日,肥乡四区妇救会主任步超,被日寇推到已经挖好的土坑里。步超毫不畏惧,一直高呼口号,直到牺牲。那年,她40岁。

在反“扫荡”中,河北老百姓或以血肉之躯,或以母认子、妇认夫、子认父等方式,掩护抗日干部和战士。

信念坚如磐,驱寇复河山。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数燕赵儿女不惧生死,义无反顾地参加抗日队伍,拿起刀枪,奋勇杀敌,去争取胜利。

1938年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仅1个月的时间,参加人数就有20多万,其中地方武装10万,涉及21个县,攻占了9个县城。

到抗战胜利,晋察冀所属正规部队由3000余人发展到32万人,民兵从无到有,发展到90万人。晋冀鲁豫所属正规部队由9000人发展到30万人,民兵发展到40万人。

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同时,八路军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在华北地区抗击和牵制着日军约13.5个师团30万人的兵力。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经过引导和组织,爆发出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到1944年初,全冀中地区挖地道达1.25万公里。许多地方,不仅形成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地道网,而且改进形成了战斗型地道体系。

太行区民兵在1942年5月反“扫荡”战斗中,巧布地雷阵,使敌人触雷1900多个,死伤1000多人。在涉县的赤岸等地,敌人不得不到处标记“危险区”,连厕所都不敢进。

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村落保卫战……在险恶的战争环境里,充满智慧的河北人民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为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侵略者陷入了一场“没有明确战线”的战争、“陷在泥潭里”的战争。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战胜黑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无数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赢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燕赵儿女奔走相告,欢呼着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硝烟散去,山河重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天,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河北,展现在世人面前。(河北日报记者 赵建)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