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陆玄同
“公路是景区修的吗,为何走县道也要收费?”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甘肃张掖市马蹄寺至金塔寺的208县道和334乡道上,遭景区人员设卡收费,每人300元且不包含景点门票。有网友质疑,这笔费用成为按人头缴纳的“过路费”。随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设卡收费属实,该行为不合适也不合法,今年已收到多起类似投诉。当地文旅部门已联合交通部门向景区下达了工作整改函,目前景区正在整改中。
既然已经说了这不合法,就不是一句轻飘的“整改”就能了事的。况且这种荒诞已上演多起。
说来也荒唐。明明是公共财政投入修建、承载着公共服务职能的县道、乡道乃至国道,怎么就成了某些景区予取予夺的“摇钱树”?马蹄寺这边,当地文旅部门坦承,景区道路与公共道路确实存在共用问题,这本是客观事实。但景区管理不是画地为牢,更不能将国家路权私有化、商品化,把过往行旅视为待宰的羔羊。
此事曝光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迅速发声称“暂停深度游收费项目运营”,当地文旅部门之前也声称联合交通部门下达了整改函。动作看似迅捷,表态也算诚恳。然而,整改若只停留在口头承诺、纸面文章,而无雷霆措施斩断利益链条、无刚性制度筑牢公共路权藩篱,又如何能抚平被伤害的公众信任,又如何能真正震慑后来者?
深究其里,景区敢于如此肆无忌惮地“圈路”收费,根子仍在于公共属性的模糊与监管的疲软。公共道路与景区范围的边界不清,给了巧立名目收费者以操作空间。而一些地方在“发展旅游经济”的目标下,或是睁一眼闭一眼的默许纵容,或是部门间权责不清的推诿扯皮,也助长了这种行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道路,是流动的国土,也是经济发展的血脉,更是公民自由通行权利的保障。一条被圈占、被勒索的道路,阻隔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人心所向,是对法治尊严的践踏。对于明目张胆的“圈路”行径,绝不能止步于事后的道歉与暂停。每一次曝光都是一次刮骨疗毒的契机。需要的是真正溯本清源的追责,是谁拍板允许在公共道路上设卡收费?不合法的收费款项流向了何处?
唯有让每一次“整改”都带着刮骨疗毒的决心,都指向制度牢笼的扎紧,都伴随着对失职者的严肃问责,才能让公共的道路真正回归其“公共”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