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孟月/文 李骋宇/图
秋风逸爽,拳意绵长。当第一片梧桐叶悄然转黄,一场关于太极拳传承与创新的盛会应时而生。
8月23日,由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太极拳专委会牵头举办的太极拳发展座谈会暨“秋逸太极”短视频大赛同日启动。本次座谈会主题为“面向未来 共谋发展”,标志着太极拳的传承正以更开放、更年轻的姿态,主动融入时代脉搏,迈向崭新的发展阶段。





太极拳解锁“云上”新生命
“秋逸太极”短视频大赛启动仪式在塔沟武校太极拳运动员们带来的《太极扇》表演中拉开帷幕。扇影翻飞,身形流转,他们如行云流水般闪转腾挪,手中的扇面划过空气,勾勒出圆融而连绵的太极图腾。一招一式之间,是力与美的交融,更是千年武学沉淀出的从容与深厚。
随后,六岁太极小童星严光皓登台,拳招虽稚气未脱,却已见劲道初成。他那认真而灵动的姿态,引来台下阵阵惊叹与掌声。太极拳“网红”马瑞飒爽登场,拳风矫健、意气风发,动作间尽显洒脱与自信,将现场气氛推向又一个高潮。
压轴亮相的是陈氏太极拳国家级传承人陈炳、陈沛菊,以及年过七旬的杨氏太极拳传承人崔仲三。三位宗师步调沉稳、气场恢弘,拳法如山河运行,刚柔并济、动静相生。他们每一式皆蕴含天地之理,运转之间仿佛时间放缓,万物归元。观众屏息凝神,仿佛不是在观看表演,而是步入了一场与太极哲学对话的沉浸之旅。
仪式上,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太极拳专委会主任姜继鼎为严光皓和马瑞分别颁发了“太极小童星奖”和“太极新秀奖”,并杨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崔仲三,中国知名太极拳师、文化学者杨大卫,陈氏太极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炳颁发了“特别奖”。
据了解,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领导下,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已走上“云端”,于2024年1月1日正式上线运营微信公众号“中国非遗保护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并同步开通视频号“太极拳专委会”。截至目前,全网总浏览量达1814.3万人次,成为凝聚太极爱好者、推广太极拳文化的重要阵地。

世界首个太极拳重点学科落户河南
过去,学习太极拳的途径仅限于拳馆与公园;如今,它已登入大学讲堂,成为被广泛认可的专业领域。
座谈会上,姜继鼎介绍,太极拳专委会指导并推动了在河南理工大学建成了世界第一个太极拳重点学科,并于2023年立项河南省重点学科,融汇国内外知名太极拳研究师资队伍,重点培养具备太极拳综合素养的一流拔尖人才,填补了国内太极拳全日制本科院校空白。
据了解,今年4月,河南理工大学申报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太极拳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成立。该实验室不仅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体系内首个专业实验室,更创下国内太极拳专项研究平台建设的先例,标志着我国传统武术研究迈入体系化、科学化新阶段,为太极拳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国家级学术支撑。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太极拳)学院党委书记张纳新介绍,实验室主要聚焦太极拳运动机能研究领域、太极拳慢病干预研究领域、太极拳文化数字化工程领域、智能传播体系领域,与多家高等院校和医院合作探索“武医结合”路径研究,并对太极古拳谱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建档,以及开发太极拳VR教学系统。
“建设太极拳一流学科,科研方向是关键,队伍建设是根本,条件建设是保障。”姜继鼎总结说。

让“太极人”拥有自己的品牌服装
提起太极服饰,你心中的经典形象是否是白衣翩翩,宽袖生风,再配以利落的束脚裤,宛若行云流水,飘逸自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时尚设计与太极文化相遇,将为习练者们量身打造出既飘逸又潮流的服饰,引领新的风潮。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孟宪访在座谈会上介绍了太极拳服饰产品上下游开发情况。他透露,太极拳专有服饰最快将于今年10月设计完毕,或于明年在服装发布会上与拳友们见面。
孟宪访将太极拳服饰从设计与功能层面划分为三大系列:“专业系列”、“生活系列”与“国潮系列”。
“专业系列”专为太极拳专业人士设计,满足其训练与展演的高标准需求;“生活系列”则面向全年龄段人群,适用于日常穿着,其设计灵感源于太极拳,即使不练拳之人也可轻松驾驭;“国潮系列”主打年轻消费群体,将太极拳文化元素与时尚潮流相融合,借助服饰这一载体推动太极拳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
姜继鼎介绍,太极拳专委会主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打造品牌符号和服饰,让太极拳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据了解,太极拳公共文化品牌“潮太极”已发布了主题LOGO,完成统一标识相关品牌工作。
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里有一个‘太极·别太急’的门店,里面是太极类的文创产品,很受年轻人的追捧,目前月流水达20万元,足见太极文创产品潜力之大。

“守正创新”是太极拳传承之魂
随着太极拳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博主和网络达人也开始积极参与到太极拳的普及与教学之中。杨氏太极拳传承人崔仲三在浏览这些视频时,既感到欣喜,又不禁心生忧虑。
“很多人看到自媒体博主在教太极拳,便跟着练习,结果练了一段时间后膝盖持续疼痛。我练太极拳七十年,从未出现过膝盖疼痛的情况——这显然是因为动作不标准,练错了。”
崔仲三认为,传承太极拳首先要立足于“承”,即将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承袭下来,而后才能谈得上“传”。他强调,太极拳传承的核心在于“守正创新”,因此需要太极拳专委会发挥正确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不少网友对太极拳产生兴趣后,上网一搜却发现杨氏太极拳竟有108式,难免因其复杂而打退堂鼓。
对此,崔仲三建议在推广过程中应采取“阶梯式教学”。很多人练习太极拳并非为了参赛,可以从简单的八式拳、剑、刀等入门,随后逐步学习十三式、二十六式、四十八式、五十六式,直至一百零八式,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和智慧化中心主任李全民认为,传承太极拳应当将“太极”与“拳”分开理解:先有“太极”这一文化理念,后有“拳”这一具体表现形式。将两者捆绑在一起,反而局限了其发展空间;拆开来看,舞台就宽广得多。
即便不练习太极拳动作,也不妨碍一个人了解和喜爱中国太极文化。这样一来,受众范围大大扩展,如果只局限于太极拳本身,受众群体反而可能变小。
“所有对太极文化感兴趣的人,都是我们太极拳未来潜在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