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多变的世界中,“标准”正发挥着超越以往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标尺,更是全球治理的新语言。
刚刚结束的2025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所掀起的思想风暴还在浮山湾畔回旋,这场盛会上的每一次智慧碰撞,都在影响着未来经济的DNA;每一条达成的国际标准,都在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性的力量。

从2017年到2025年,两年一届的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作为全球高端标准化交流平台,实现了“从全球参与到全球认可”,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长塞尔吉奥·穆希卡评价其为“国际标准化领域的旗舰会议”。
聚焦于“高水平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本届盛会再次成为青岛链接世界的桥梁与纽带。
八年五届,这场标准化接力赛,让青岛完成了从规则遵循者到规则塑造者的蜕变。
青岛,正以标准之力,叩响未来之门。
01
紧跟时代脉动
“青岛是一座很棒的城市,为我们搭建了这个绝佳的合作沟通平台。”国际物品编码组织主席雷诺德·巴布艾特一语中的,“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共同制定国际标准以助力高质量发展。”
作为由三大顶尖国际标准化组织支持,在我国组织举办的高规格、高水平国际标准化盛会,青岛这座品牌之都、标准之城,第五次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
本届大会汇聚国内外标准化领域权威机构、高级别专家学者、院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或区域标准化组织已是大会的常客,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标准组织(WSSO)等国际组织则是首次参与大会。

标准的力量,可以引领创新发展,引领时代进步。
此前的四届大会,始终紧跟时代课题,以城市为平台聚合顶尖资源,为全球发展所需探寻“标准”答案。
2017年首届大会以“标准让城市更加智慧”为主题,初步搭建起国际标准化高端对话平台;
第二届大会聚焦“国际标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围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领域开展标准化研讨;
再到第四届大会,聚焦“标准化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设立绿色海洋、绿色港航等5个平行分会,无一不是精准触摸世界发展脉搏。
城市发展向前一步,标准化就要跟进一步。
在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型产业不断崛起的当下,本届大会又将目光锁定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和新型能源及绿色低碳转型等热点行业、未来产业,国内外嘉宾的前瞻性观点,带来了碰撞与启发。

相信随着盛会达成的共识与理念落地为行动,必将深度催化着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为青岛标准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带来更大的动能。
02
通向国际的桥梁
作为对外开放前沿城市,青岛所承载的使命不仅仅是发出青岛声音、展示“中国标准”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到标准制定中,为中国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启幕前夕,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标准化合作会议在青举行,足以展现青岛国际标准化之都的重要地位。
在本次大会上,发布了《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标准化机构加强标准化合作青岛倡议》,其中明确提出支持面向未来的合作项目,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新能源汽车、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推动标准研究与经验交流。

此外,青岛国际标准服务站建设正式启动,将整合国际国内标准化资源,开展国际标准信息跟踪和推广应用等服务,更加高效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助力中国产品、服务、标准“走出去”。
高能级标准化国际盛会的举办,为这座“国际标准化之都”创造新机遇、打开新窗口。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落户,让青岛正成为国际标准化权威与著名机构的“引力场”、人才的摇篮与智慧的磁场。
首届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ISO在青岛设立中国首次国际标准化培训平台,如今已培训5300多名中外学员。
ISO原主席张晓刚博士推动设立的青岛市时序国际标准化杰出贡献奖励基金会,也正在持续发挥激励作用,已有两位杰出学者摘得ISO“青年学者奖”。
开放的土壤更吸引了德国电子电气及信息技术协会青岛代表处、美国保险商实验室家用电器工作组等众多全球顶尖机构和标准化人才汇集青岛。

截至目前,有27个国际和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落户青岛,居计划单列市首位。
青岛的企业无需远渡重洋,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世界级的标准化服务。这些坚实的平台,正有力助推着青岛的产品、标准自信地“走出去”。
03
全球标准化新高地
标准的意义在于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对于培育出海尔、海信、青啤、中车等大批全球知名企业的青岛而言,感触尤深。
连办五届的国际标准化大会,给青岛带来了更多“世界流量”,让本土企业更深谙标准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倍增密码”。
近年来,青岛聚焦全市核心产业与领军企业,以标准催化创新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与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不断改写国际标准化版图。
海尔集团牵头制定的IEC63169:2020《家用和类似用途制冷器具食品保鲜》国际标准,如同一把全球通用的“保鲜金尺”,被欧盟直接引用发布,不仅叩开了国际市场大门,更显著提升了我国家电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从印尼雅万高铁的钢铁巨龙飞驰,到埃及斋月十日城市郊铁路的平稳运行,中车四方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青啤数字化车间、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等标准,成为全球行业标杆。

无论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传统优势领域,还是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向国际标准“制高点”进发的青岛企业矩阵正在日渐壮大,并稳步迈向全球标准化建设“第一梯队”。
青岛正从标准的遵守者,逐渐转变为标准的制定者。凭借过硬的产业实力和向“新”力,逐步实现“标准成果”到“国际标准”的华丽转身。
截至目前,青岛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66项,占全省近70%以上,国家标准3800余项,参与度达到18%。
面对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发展变革,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要求,青岛有充足的底气向上攀登,以高水平标准为纽带,架设联通中外的“规则桥梁”,塑强城市竞争力,站上全球标准化新高地。
(记者 吴帅 摄影 刘栋 制作 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