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月球建广寒宫还要闯哪些关 月壤打砖机问世 开启月球建房第一步

时间:2025-08-10 01:14:00

仰望夜空中的明月,人类何时能拥有属于地球人的“广寒宫”?中国航天人用最新的“月壤造砖”技术,让这一愿景向我们靠近一大步:我国首台“月壤打砖机”近日研制成功,它将成为人类在月球表面就地取材、建造家园的关键利器!

一台有望改变人类外星定居方式的机器——“月壤打砖机”,近日在安徽合肥深空探测实验室诞生。

“月壤打砖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个抛物面反射镜,实现太阳能高倍汇聚,并通过光纤束进行能量传输。

通过精确的光学系统,太阳光被聚焦到一个小点,温度迅速提升至1300℃以上,月壤瞬间熔融成型——中国科学家仅用两年时间,便让“月球制砖”从科幻走向现实。

这台名为“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的设备,能够100%利用月壤制造高强度建筑用砖。2025年7月底,它完成了地球环境下的全流程验证,成为全球首台实现月壤砖自动制造的设备。

“月壤砖”比地球砖强在哪儿

由“月壤打砖机”熔融压铸而成的月壤砖,具备非凡的特性。其榫卯结构设计,使砖块之间可以实现稳固咬合,适应月球特殊环境。它抗压强度能达到普通红砖、混凝土砖的三倍以上,每平方厘米可承受1吨多重量。

直接利用月球表层无处不在的月壤作为原材料,这意味着,未来无需从遥远的地球运送宝贵的建筑材料,这是建设可持续月球基地的经济性革命。

月壤富含多种金属氧化物(铁、钛、铝等)。熔铸形成的砖块,具有优异的抗宇宙射线与太阳高能粒子辐射的能力,能为月球基地提供生命活动必需的辐射防护。同时,其导热系数低,能有效阻挡外部极端温度变化对室内环境的冲击。

这意味着,在月球日夜温差达数百度的地狱模式考验下,砖块能保持超常稳定性。未来不仅可用于建房,还能用来建造设备平台、铺设路面等。目前,首批“月壤砖”样品已搭乘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开展太空环境验证,预计年底返回地球。

从“月壤砖”到“月球房”还要闯哪些关

首台月壤打砖机的成功,只是实现“月球房”梦想的第一个台阶,真正建成可供人类居住和工作的月球基地,还面临多道难关。

首先,在月面高真空、低重力环境下,月壤砖难以独立承压,还需要与刚性结构舱、柔性气囊舱等结合使用。

其次,当前的打砖机是原型,如何将其小型化、轻量化,以适应火箭发射限制?如何在真空、低重力、月尘弥漫的环境下实现连续、大规模、全自动制砖作业?这是实现月球基地建材量产的基础。

月球没有工程机械和建筑工人,如何在月球环境下,将大量月壤砖高效可靠地砌筑、组装成各类建筑结构,比如基地主体、气闸舱、防护墙?如何保证结构的气密性和抗压性?这是月球建筑成败的核心,还需要研发能在月面操作的特种月球建造机器人或智能建造系统。

另外,月球房不只是“砖砌的盒子”。它需要内部生命保障系统,比如循环水、氧气、温控、废物处理;可靠的能源供应系统、通信中继网络、月面运输系统等全套基础设施。

这些都是庞大而精密的系统工程。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展望: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将分阶段建设以上功能模块。

杨洪伦工程师也指出,想建造真正的“月亮房”,还需分三步走。第一步,技术链完善。完成月壤砖制造、建筑构件搭建、结构评估等全流程验证。第二步,月面实地验证。通过航天工程任务,在真实月面环境中,测试设备与施工工艺。第三步,协同施工体系。研制能承受舱内气压的主体结构,整合月壤打砖机与作业机器人,形成完整的建筑施工体系。

随着这些技术逐步突破,人类在月球上“用本土材料建房子”的梦想,才有望变成现实。

嫦娥八号将在月球上造第一块月壤砖

“嫦娥八号任务中,有一项是在月球就地取材,测试利用3D打印技术制成月壤砖,这将是第一块在月球上造的月壤砖。”去年12月,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嫦娥八号副总设计师王琼在香山科学会议上透露。

王琼介绍,嫦娥八号还将携带一个全新模块作业机器人,进行载荷布设、月壤添加和月壤砖拼接等工作。

搭载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升空的“月壤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团队研制。将“月壤砖”送往空间站开展舱外暴露试验,目的是为未来在月球建设积累科研数据。

对于如何在月球上建房子,丁烈云表示:“建在哪里、怎么建,涉及选址、勘察、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等关键技术。要使月球建筑实现轻质高强、保温隔热、防震抗震、防宇宙辐射,就要加强攻关相关材料、结构和设计难题,并形成一套在月球上建房子的中国标准。”

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的嫦娥八号,将与计划2026年前后发射的嫦娥七号共同构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西海都市报》(2025年08月10日 第A6版:中国·关注)

来源:西海都市报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