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德阳十二时辰里的母爱微光

时间:2025-05-11 09:38:00

【来源:德阳日报】

在德阳这座充满温情与活力的城市,有这样一群母亲,她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爱与责任挑起“半边天”。从晨曦微露到夜幕降临,她们的坚守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城市的每个角落。

母亲节来临之际,德阳传媒记者从多个维度全景记录“德阳母亲”们的一天,用镜头与笔端展现德阳母亲在24小时中的职业坚守,讲述她们在各自岗位上挥洒汗水默默付出,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德阳这片热土的十二时辰故事。

子时—寅时(23:00-5:00)

母亲——生命呵护者

5月9日,农历四月十二。凌晨1时许,当城市沉浸在梦乡之中,市人民医院产科一体化多功能产房里,助产士肖碧蓉正全神贯注地守护着即将诞生的新生命。她轻柔地为产妇游女士按摩腰背。伴随着舒缓的音乐,产妇的呼吸逐渐变得均匀。

肖碧蓉眼神专注而温柔,手中的动作熟练而轻柔,时刻关注着产妇和胎儿的情况。每一次胎心监测、每一次宫缩观察,都承载着她对生命的敬畏与期待。在这个不眠之夜,她用自己的专业和耐心,为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保驾护航,让这个即将增加新成员的家庭在黎明时分迎来新的希望。

肖碧蓉全神贯注地守护即将诞生的新生命。

“我不仅是一位助产士也是一位母亲。”从业25年的肖碧蓉回忆起自己20年前生孩子时的经历称,自己当年刚做母亲时就开始思考,如何让每个产妇都能在被理解、被关怀的氛围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现在我们提倡自然分娩,开启导乐助产,从待产阶段开始,助产士们便会根据产妇需求定制分娩计划:是否需要音乐缓解紧张?偏爱哪种按摩手法缓解疼痛?甚至细致到生产过程中使用瑜伽球辅助运动。”肖碧蓉解释道:“比如用弓箭步姿引导胎儿转位,通过物理疗法实现自然分娩,从而降低难产率。”这些改变是助产理念从“医疗化”向“家庭化”的转型——产妇不再是“被治疗的对象”,而是分娩过程的“主导者”。

肖碧蓉全神贯注地守护即将诞生的新生命。

“很多二胎、三胎妈妈第一胎时没系统化了解助产过程,第二、三胎才真正明白做母亲的过程。”肖碧蓉称,这种转变,正是助产士团队深耕“新理念助产”的成果——从医疗化的“技术操作”,转化为对“人”的情感关怀。

在与记者交流中,肖碧蓉多次提到“共情”二字。她常常把自己代入产妇的角色,想象如果是自己生孩子会需要什么。“当她们喊痛时,我会引导她们,我们已经长大了,要做一个坚强的妈妈,并憧憬着与孩子见面的场景。”正是这种“共情”,给予了产妇力量,去勇敢面对人生重要时刻。

肖碧蓉称,她正在筹备“社区家庭助产士”计划:助产士按居住地“认领”孕妈群,提供上门产检、体重管理、胎位调整等基础产检服务。“孕晚期脚肿得穿不上鞋?打个电话我们就带着血压仪上门。”肖碧蓉描述着她的蓝图与构想,“让孕妈少跑医院排队,把焦虑化解在小区花园的散步聊天里。”

卯时—辰时(5:00-9:00)

母亲——城市美容者

清晨5时许,城市笼罩在夜色中,路灯照射街道泛着昏黄。49岁的环卫工黄小艳拿起扫帚,开始一天的清扫工作。扫帚与地面摩擦的沙沙声,在寂静的街道上格外清晰,这声音她已听了13年。从年轻模样到眼角爬上细纹,从孩子牙牙学语到儿女成长,她用扫帚不仅扫出了城市的整洁,也为一双儿女撑起了遮风挡雨的家。

城市美容师黄小艳专注地工作。

嘉陵江西路段是德阳的交通要道,车水马龙间裹挟着数不清的细碎垃圾。秋冬季节,道路两旁落叶纷飞,她常常刚扫完一段路,回头又铺满新叶;夏天暴雨过后,垃圾与淤泥混杂,清理起来十分费劲。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她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她用自己的双手,为城市拂去尘埃,让街道焕发出整洁的光彩。在她看来,自己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却能为城市的美观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这让她感到无比自豪。

结束上午的工作,黄小艳匆匆赶回家为正在上初中的女儿准备晚餐食材。女儿学习任务重,黄小艳心疼女儿,总想着变着花样给她准备可口的饭菜。因为凌晨就要出门工作,她没时间送女儿上学。“女儿从小就很懂事,总是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还常对我说,‘我能照顾好自己,你别太累。’”

城市美容师黄小艳专注地工作。

更让黄小艳骄傲的是大儿子。儿子目前已经参加工作,自踏入大学校园,这个懂事的男孩就没再向家里要过钱,靠着自己勤工俭学赚取学费与生活费。每当看到儿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黄小艳既心疼又欣慰。

在儿女眼中,母亲是他们最敬佩的人。“她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回来还要做家务,却从没抱怨过一句。”这份坚韧与勤劳,早已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生动的教科书,激励着他们在学业和工作上奋勇向前。而孩子们的一句“妈妈,你才是家里最辛苦的人。”总能让黄小艳眼眶发红,将所有疲惫化作嘴角的笑意。

“早在一周前,孩子们就通知我,母亲节会带我出去逛街吃美食。”每年的母亲节,孩子们都会对黄小艳有所表示,有时候是小礼物,有时候是陪伴她一天。而每年的母亲节,她都只有一个愿望:“我就希望孩子们能健康快乐成长,好好学习,以后有个好前程。”

巳时—午时(9:00-13:00)

母亲——传道授业者

上午10时许,阳光正好,德阳市岷山路小学三年级五班的教室里传出琅琅读书声。班主任、语文老师周荣华站在讲台上,温柔地轻声讲解,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首诗里绵长的母爱,编织成看得见、触得着的温暖,悄然落在每个孩子心间。孩子们在她的鼓励下,把对母亲的爱意凝成稚嫩诗句,写在洁白的纸张上,文字如繁花般次第绽放。

周荣华悉心教导学生。

30余载教龄,岁月在周荣华眼角刻下细纹,却未磨灭她眼中对教育的炽热。班里的凡凡(化名)二年级转学而来,父母在外地工作,与爷爷奶奶生活的他,初来总怯生生躲在角落。周荣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此后,她常把鼓励挂在嘴边,还特意将班级里保管电梯卡、收东西等“小任务”郑重交予这孩子,每当凡凡圆满完成任务,周荣华都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渐渐地,凡凡开始主动融入集体,也越来越自信,成绩提高很快。

教书育人的路上,周荣华始终坚信鼓励的力量。几年前,曾有个孩子仅考了32分,面对这样的成绩,周荣华没有丝毫责备,而是用耐心与鼓励陪伴孩子成长。孩子作文写上题目,她就给了5分;只要有进步,哪怕只是多写了一小段话,她都会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在她的悉心引导下,孩子从只能写几个字,到能完整地写出一篇作文,六年级毕业时,语文成绩已经十分优异。

周荣华悉心教导学生。

在平衡教学生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周荣华也曾被触动过。她清楚地记得,儿子小学时写过一篇作文,提到“我不想当妈妈的儿子,我想当妈妈的学生”。字里行间,满是对母亲陪伴的渴望。看着作文,她满心愧疚,轻轻抱住儿子,温柔地说:“妈妈很爱你,也很爱学生,因为你们都是我的孩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荣华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着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她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她会耐心地给予辅导和鼓励。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关爱和温暖。

周荣华只是众多像母亲一样的老师中的一员,她们是老师也是妈妈,她们用双倍的爱,在教育的沃土与家庭的港湾中,浇灌着每一颗成长的种子。

未时—戌时(13:00-21:00)

母亲——爱心传递者

下午3时许,张艳的办公室,回忆起不久前给她的一大群孩子过集体生日时,满脸洋溢着母亲的温柔。初夏的阳光洒在德阳石刻公园,来自德阳全市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欢声笑语在公园里回荡。张艳带着她的爱心团队如约而至,陪同孩子们参观石刻公园,还为五月份出生的孩子们举办了温馨、热闹的集体生日庆典,让孩子们过了一个开心的生日。

张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作为爱心企业家,张艳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多年来,她始终坚持能多帮助一名孩子,就能多救助一个家庭的理念,走进学校(特殊)、孤儿院,走进家庭,送奖学金、送学习用品、送温暖。近10年来,她累计资助留守(特殊)儿童上百名,为六所学校的学生宣讲科技知识及励志课程,三千多人受益。

在学校的教室里,张艳化身为一名“课外导师”。她手中拿着一些废旧物品和制作精美的文创作品,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变废为宝”课。“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废旧物品,其实它们还有很多用处。通过我们的巧手,可以把它们变成美丽的装饰品。”张艳一边讲解,一边动手操作。在张艳的指导下,孩子们也纷纷动手尝试。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变废为宝,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种子。

张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张妈妈,跟你说件特别高兴的事,我明天就生日了。”这是张艳新结对帮扶的孤儿蕊蕊不久前发给她的微信。次日,张艳就为蕊蕊张罗了生日宴,希望她重新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去年“六一”儿童节,张艳参加德阳经开区妇联“爱心妈妈”培训暨结对关爱活动,在活动中,她主动结对了蕊蕊。蕊蕊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2018年年底、2024年初她的母亲、父亲分别因病去世,只剩下80多岁奶奶照顾她,11岁的孩子从活泼可爱变得少言寡语。自结对以来,张艳经常鼓励孩子,“要好好吃饭,好好学习,有困难给张妈妈说,想我了给我打电话,我一有时间就来看你。”

张艳还是职工子女的爱心妈妈。她在企业建立了职工子女读书室、家庭作业辅导室和道德讲堂,建立了职工子女助学金、感恩金和感恩假,并且同意职工带着子女上班,同意职工利用上班时间接送孩子上学。她还尽力解决职工家人、子女就业,现在有6个家庭的两代人在企业上班,有2个家庭的三代人在企业上班,她以实际行动帮助解决职工子女就学、就医、就业等困难问题,引领职工孝敬父母、关爱孩子。

张艳用善举诠释了一个母亲最伟大的爱,“这些孩子就像我的宝贝,看到他们从内向变得开朗,从无助变得自信,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义,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吧。”

亥时(21:00-23:00)

母亲——家庭守望者

晚上9时许,当夜幕降临,城市逐渐安静下来。“德阳母亲”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陆续回到家中,尽管疲惫,但看着家人,看着孩子,她们脸上却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张冬梅为孩子辅导作业。

39岁的张冬梅工作一天回到家中,顾不上休息,放下背包便走进女儿的房间,开始为女儿辅导作业。张冬梅的女儿明年“小升初”,在女儿的学业上,她不敢松懈,但也不过分紧逼,用陪伴呵护女儿的成长。母女两人并肩而坐,柔和而温暖的灯光映照出张冬梅耐心辅导孩子作业的身影。她的手指轻轻指着平板上的题目,一字一句仔细检查着女儿的作业。台灯氤氲的柔光铺在桌面,像母亲绵长的爱意,悄然包裹着每道算式、每行字迹,在岁月里留下温暖的印记。

刚一下班回家,52岁的王云身份从职场女性转变家庭妇女。女儿即将当母亲,为了让女儿吃得健康又可口,王云自制了一本食谱,虾仁青菜粥、鸡蛋燕麦饼、冬瓜肉丸汤……“要兼顾营养,又要控制孕期血糖,这一本菜谱花费了我不少心血。”晚上11点,不少人已进入梦乡。王云家的厨房灯光亮了起来,她加起了“夜班”——为女儿准备夜宵。起锅烧油、炒制鸡蛋和番茄、下面条、撒上葱花……一碗香气扑鼻的番茄鸡蛋面便做好了。“这是女儿今天‘钦点’的夜宵。”

夜幕降临,文庙广场总会出现胡春香的身影,年近60岁的她身高不到一米,没有双手双脚,用残缺的下肢蹭着一辆木制滑板车独自沿街售卖水果。为了给还未成家的子女多攒点钱,她每天一大早就去水果批发市场进货,晚上售卖到深夜。

手机屏幕亮起时,胡春香放下手臂上正在修剪水果枝叶的剪刀。在成都备考研究生的女儿发来了消息:“妈妈,你回家了吗?今天累不累?”胡春香盯着手机屏幕,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不累,你好好学习,记得按时吃饭。”在她心里,只要能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这份深沉而无私的母爱,就像她卖的水果,虽平凡,却甘甜。

在德阳的街头巷尾,这些母亲们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爱与奉献,她们是万千母爱的缩影。她们的付出虽然平凡,但却为城市的运转和家庭生活做出了贡献。她们是德阳这座城市的无名英雄,用爱与责任诠释着母亲的含义。“德阳母亲”的十二时辰,是平凡坚守的十二时辰,更是伟大奉献的十二时辰。

她们是家庭幸福的温暖港湾,也是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让我们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们致敬!

文图 | 赵萍 姚金帮 德阳传媒记者 叶斌 陈晓霞 刘倩 徐皓

文潇 邱洁 伍玲 洪意 实习生 冯诗雨

编辑 | 林静 责编 | 王珊珊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