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lloAi跳跳糖公益行——AI+青年就业”技能培训系列活动现场。

银川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学校化工实训基地进行实操训练。

资料图片
从AI技能培训助力大学生接轨职场,到技工院校聚焦实用领域培育技能人才,再到探索多方协同机制破解培养难题,银川正通过多元化举措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搭建“技能习得、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的全链条支撑,为区域产业升级和人才高地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技能培训让学子收获“硬本领”
近日,“HelloAi跳跳糖公益行——AI+青年就业”技能培训系列活动在银川科技学院启动,这场活动像一场及时雨,为200余名大学生送来AI时代的技能“装备”。这场由银川市团委、银川科技学院联合主办,银川科技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字节跳动跳跳糖员工公益以及宁夏青年发展公益慈善中心共同承办的公益培训,用鲜活的形式打通了课堂与职场的壁垒,让前沿AI技能从课本里“跳”到实践中。
讲座上,志愿者化身“技能向导”,把AI发展趋势、就业市场密码拆成一个个可触摸的知识点。他们拿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当教具,演示AI工具如何在互联网行业“大显身手”。“人生故事会”变成技能成长的“聊天室”,50名学生围坐成圈,听志愿者讲自己从“技术小白”到行家的逆袭故事。
“原来AI工具还能这么用。”学生秦会芳攥着记满笔记的本子,说起实战环节的惊喜。志愿者手把手教的场景化解决方法,一下子点醒了她平时用AI时踩的“坑”,“这些技能像给我穿了双新鞋子,以后往前走心里有底多了。”她说。
活动主办方负责人介绍,这场培训像座桥梁,让AI技能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操作的实用工具,志愿者用经验铺路,学生带着收获前行,不仅填补了信息鸿沟,更播下了技能成长的种子,让每个逐梦的年轻人都能在AI时代踏稳脚步。
打造多层次技能人才发展生态
宁夏军宏技工学校聚焦电工、焊工、挖掘机操作等领域开展培训,近年来已培育青年技能人才近万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所技工院校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持续深耕,也折射出区域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校长田勇看来,人才高地的建设不能仅靠数量积累,既需领军型科研人才,也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田勇说,技能人才是支撑“六新六特六优”产业的“毛细血管”,技能提升则是打通普通劳动者向高技能人才跃升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打造人才高地的加速器。
这一认知,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该校计划打出一套“组合拳”:对接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前沿培训项目;创新“订单式”培训模式,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结合“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从传统技能领域的深耕细作,到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布局,银川在技能人才培养上正构建多层次、全领域的发展格局。“银川正以技能提升为引擎,多维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全力打造西部数字人才高地,为‘算力之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银川人才集团教育培训负责人吴凡表示。目前,银川已拓展出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安全分析师、云计算架构师等数字算力技能人才培育方向,着力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吴凡认为,“硬件赋能+场景开放”双轮驱动,才能让算力服务、数据资源直达创业团队。
中关村考试基地内,数据标注、AI模型训练团队忙碌不停,正崛起为全区最大的数字算力人才集聚区;宁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产业园里,大模型应用培训中心、算力服务体验中心相继落地,“数据加工—算法迭代—场景验证”闭环生态加速形成,促进高端数字人才带着技术与项目来银落户,形成“培育一名人才、带动一个团队、催生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技能人才培养需多方协同发力
“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政策精准度、产教融合度、数字渗透度、发展可持续度四维协同发力。”银川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与继续教育处主任张瑞华说。
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在于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应该以政策为牵引、需求为导向,动态优化育人体系。张瑞华认为,唯有将政策文本转化为育人清单,将产业“需求侧”融入人才“供给侧”,方能破解“培养脱节”的困局。同时,要依据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招生计划,该校2024级新生报到2762人,就业率95.6%,印证了专业设置与区域岗位需求的匹配度。
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新引擎”,张瑞华建议,无论是在校园管理上,还是校本培训上,都要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功能,提升服务精准度。与此同时,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需构建“在校培养—职业成长—终身学习”的闭环,既要夯实当下,更要布局长远,让技能人才始终与产业升级同步进化。
此外,田勇也建议,需完善政策支持,优化培训补贴;加强联动,建立高职院校与银川市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并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将技能竞赛、企业评价等纳入人才衡量标准。唯有多方合力,才能为银川打造人才高地注入持续动能。
记者 肖梦琪 李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