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嘉兴秀洲为稻渔综合种养制定“标准动作”

时间:2025-08-27 08:44:00

近日,嘉兴市秀洲区农水局、区资规分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提升秀洲区稻渔综合种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四大原则”“六项举措”,从规范提升角度为稻渔综合种养制定“标准动作”,创新探索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报备工作机制,开辟稳粮兴渔绿色富民新路径。

“四大原则”守底线、把方向

稻渔综合种养如何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基础上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兼顾绿色发展与增产增收?《指导意见》明确了“四大原则”,为稻渔综合种养守底线、把方向。

稻渔综合种养的第一原则就是“稳粮兴渔”,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持耕地粮食生产功能,保持水稻生产主体地位,科学利用稻田水土资源,提高水稻和水产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

对于行业主管部门来说,要坚持有序发展,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分类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选择适宜区域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科学引导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合理确定发展规模,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稻渔综合种养要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低碳特点,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提高稻米和水产品品质,提升稻田生态环境质量,书写“粮渔双赢、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富民增收是稻渔综合种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挥稻渔综合种养比较效益优势,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模式,打造全产业链,提高农民收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六项举措”重规范、促提升

“避免水稻栽插成为点缀式‘盆景’”“堤坝应不高于田面1.0米,面宽不大于2.5米”……为确保稻渔综合种养“不走形”“不走样”,《指导意见》在充分总结前期实践经验和广泛调研基础上,确定“六项举措”,为稻渔综合种养设定“标准动作”重规范、促提升,并率先探索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报备工作机制,有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

聚焦“养什么”,《指导意见》要求各镇(街道)结合本地自然禀赋、苗种供应能力和产业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适宜发展区域、主推模式和养殖品种。

秀洲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高培国告诉记者,以“水稻+沼虾”轮作为例,农户最好选择大规格虾苗,同时投放密度控制在常规池塘养殖投放密度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样经过大约3个月养殖期,沼虾上市早、规格大、价格好。”据测算,“水稻+沼虾”轮作种养能使每亩提升效益2500元以上。

目前,秀洲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有稻鳖、稻虾等组合,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了水旱轮作、茬口衔接、种养管理等成熟技术。稻渔综合种养效益虽好,投入和风险也相应增加,对养殖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培国表示:“我们可以为综合种养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帮扶。”

《指导意见》要求切实种好一季水稻,把水稻单产、耕地保护等要求落到实处,保障水稻稳产丰产所需合理栽插密度,避免水稻栽插成为点缀式“盆景”。永久基本农田区域范围内须发展以晚稻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其余区域在种好一季水稻的前提下,种养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

为了“养”而修筑加高堤坝、开挖沟坑、搭建保温大棚等操作,《指导意见》也给出了规范尺寸,让农户有章可循。为了进一步放大稻渔综合种养效益,《指导意见》还倡导加快构建从生产、加工、流通到品牌、服务各环节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式发展模式,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研学科普、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由卖初级农产品向卖体验、卖风景转变,推动三产融合。

今年是秀洲区创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试点培育区的关键之年,全区将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健康养殖模式推广、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

郑小梅、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