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京蒙携手共书“倍增”答卷:供需精准对接产业活力倍增

时间:2025-05-20 16:07:00

《内蒙古日报》(2025年5月20日5版)。


京蒙携手共书“倍增”答卷

——六个领域里的北疆新变


位于宁城县的京蒙产业园。(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供图)


编者按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与首都北京地缘相邻、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京蒙东西部协作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近30年。近年来,随着一项项好政策、一批批好项目纷纷落地,内蒙古加速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京蒙两地互利共赢合作愈加密切。


  如今,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启动已近两年,内蒙古的教育、医疗、农畜产品销售、旅游、产业合作和科技创新领域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京蒙两地又如何以“六个倍增计划”和“四项行动”推动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即日起,《内蒙古日报》将推出特别策划,全方位、多维度展现“六个倍增计划”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京蒙两地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的新探索。


1

镜头一 一棵草解锁增收

“新密码”


  “我家种了130亩地,养了60多只羊。以前秋收后,玉米秸秆不仅没什么价值,处理起来也费事儿。去年,我把秸秆以每吨260元的价格卖给草产业园区的内蒙古奕盾秸秆有限公司,收入了近2万元。”家住兴安盟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光明嘎查的孙淑伟乐呵呵地算着增收账。


  孙淑伟口中的草产业园区,是兴安北京现代畜牧业科创中心草产业园区。近年来,兴安盟科右前旗按照自治区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紧抓“产业合作倍增计划”机遇,积极引进多家企业到草产业园区,并实行前三年免租、后三年年租金逐年递增的优惠政策,有效保障全旗饲草料均衡供给。


  “近年来,兴安盟结合京蒙两地资源优势,通过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产业项目牵引,实施‘产业集群打造行动’,积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链条式发展。”兴安盟农牧局副局长苏立德介绍。


  作为京蒙协作项目之一,兴安北京现代畜牧业科创中心草产业园区项目启动以来,充分借助北京资源与政策支持,项目落地稳步推进。目前,园区内已引进7家国内草产业龙头企业。


  园区内建有秸秆揉丝、草种生产、牧草加工、仓储服务、动物中央厨房等厂区。2024年,园区实现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牧草11637亩,受益农牧户251户。农牧民可在园区内带料加工或置换秸秆饲料,全旗秸秆利用率由40%提升至90%以上。


  据悉,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吸引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0家以上。目前,园区已成为内蒙古功能最全、体量最大的草产业园区、全国最大的羊草制种中心。


  这是内蒙古借助京蒙协作平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优势产业的具体实践。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印发《京蒙协作助力内蒙古自治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围绕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肉牛、肉羊、向日葵、羊绒、马铃薯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实施53个京蒙协作产业项目,重点推动武川县燕麦产业园、太仆寺旗10万吨马铃薯仓储气调库等10个项目建设。目前,已经初步打造了呼和浩特燕麦、呼伦贝尔大豆、兴安盟大米、通辽肉牛、赤峰杂粮、锡林郭勒羊、乌兰察布马铃薯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为了推动共建产业园区提档升级,2024年,京蒙两地对78个京蒙共建产业园区进行全面摸排,明确园区发展类型,分类指导园区建设,已累计引入550余家企业落户园区,其中北京市企业77家。引入31个北京先进管理团队、50余项北京先进技术支持园区建设,引导优势产业及生产要素向共建产业园区聚集,不断推动京蒙共建产业园区提档升级。


  依托京蒙产业对接平台,常态化精准对接内蒙古产业供应链与北京需求链,“京蒙百企情”产业对接活动持续发力。“2024年以来,先后在赤峰市、乌兰察布市、乌海市、北京市举办‘京蒙百企情’产业对接活动,累计签约33亿元,涉及农牧业、商贸流通、文旅、能源、物流等多个领域。全年新增落地企业和新增投资企业144家,实际到位投资175.1亿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区域协作促进处云治安介绍。


兴安北京现代畜牧业科创中心草产业园里,科研人员在查看羊草长势。(受访单位供图)


2

镜头二 一粒燕麦跑出

产业发展“加速度”


  产品质检、分装打包、装箱贴单……走进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燕麦片的加工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行,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在燕麦产品生产线上操作。


  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位于“中国燕麦之都”乌兰察布市,是一家集育种、规模化种植、产品深加工、产品销售、仓储物流、科技创新、文化与品牌推广为一体的燕麦全产业链公司。“公司围绕‘燕麦+’的产品开发思路,研发了主食、冲调、休闲等6大系列产品70多个单品。目前,阴山优麦认证有机土地约22万亩。”阴山优麦品牌总监张雅琼介绍。


  阴山优麦采用“公司+农场+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每年春季与农户签订燕麦原粮订单合同,锁定保底收购价和收购量,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同时,阴山优麦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四子王旗、察右前旗、丰镇市,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等地流转土地8万余亩,每年支付农民土地流转费用超2500万元。集约化经营不仅带动农民取得稳定的流转土地收益,同时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推动燕麦规模化种植。


  2024年,借着“产业合作倍增计划”的东风,卓资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承接了卓资县燕麦片深加工项目。其中,不动产投资资金来源为京蒙协作资金,建成后以租赁的方式交付卓资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使用,设备投资由企业自筹。项目建成后,可年产1万吨大包片和年清理2万吨燕麦原粮,年产值可达2亿元。


  阴山优麦的全链条发展燕麦产业的背后,是乌兰察布市承接京蒙协作项目实现区域协作与资源整合的一个缩影。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乌兰察布市距首都仅240公里,是内蒙古中西部农产品进京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近年来,乌兰察布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量身打造投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支持已经落地的北京市优质企业扩产扩能,做大做强。


  京蒙“牵手”,“所需”与“所能”双向奔赴。京蒙两地坚持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品质优、效益高的特色产业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设施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产业园区共建。积极探索“北京企业+内蒙古资源”“北京总部+内蒙古基地”“北京研发+内蒙古制造”等产业发展模式。


  同时,着眼未来产业,深化京蒙两地在新能源装备制造、稀土、大数据等产业领域的合作。推动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分别与北京市海淀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电子信息、信创产业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携手打造智算产业园,推进实施37个“京数蒙算”重大合作项目,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北京产业梯度转移和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位于突泉县的京蒙产业园。(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供图)


3

镜头三 一颗大豆

牵出一条产业链


  5月12日,深圳市,为期3天的“绿品出区 深圳有约”京蒙协作促消费·平台企业助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推介活动即将落幕,但呼伦贝尔市展区的粮油展示台前依然人头攒动。


  “‘鄂伦春大豆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鄂伦春色’品牌这款大豆油油香浓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工作人员一边介绍产品,一边接待着络绎不绝的消费者。活动结束之际,展区现场的大豆油几乎被抢购一空。


  千里之外,在位于鄂伦春自治旗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呼伦贝尔福禧粮油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忙碌着赶订单。


  “公司的日生产能力达110至120吨。2024年,公司压榨大豆近3万吨,创造了1.35亿元的产值。公司通过购买当地大豆帮助农民就近卖粮,同时延长了当地农产品加工链条。公司以‘鄂伦春色’作为商品商标,依托京蒙协作平台和大豆主产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秉承‘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经营理念,努力打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品牌。”呼伦贝尔福禧粮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冷初介绍。


  呼伦贝尔福禧粮油有限公司是入驻鄂伦春自治旗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深加工企业之一。产业园是鄂伦春自治旗与北京市西城区两地共同建立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园占地面积525公顷,已有大豆生物科技产品加工、水飞蓟加工、中草药综合产业服务中心、紫苏产业研发及精深加工等项目落地。按照园区规划和企业需求,产业园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立足资源优势、发挥政策优势、集聚生产要素,对做大做强的优势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数字化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引导和政策倾斜;以延链、补链、强链的发展思路推进建设,培育优势企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推动大豆、食用菌、紫苏、中草药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这只是京蒙两地合力发展壮大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京蒙两地密切配合、同向发力,不断深化产业协作,助力内蒙古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区域协作促进处云治安介绍,2024年,京蒙两地以项目为牵引,围绕内蒙古资源禀赋,紧扣肉牛、肉羊、奶业、玉米、羊绒、马铃薯、饲草、大豆等8大农牧业重点产业链建设,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健全产业链条。同时,融合农文旅,贯穿产加销,支持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支持奶制品精深加工和玉米、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区共打造特色产业品类56个、优势产业集群41个,集聚上下游企业101个,产业集群产值257亿元,吸纳就业5099人。


专家谈

双向奔赴

扩大产业合作 “朋友圈”


□韩成福


  近年来,京蒙两地立足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共促京蒙协作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内蒙古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产业合作是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产业合作倍增计划”促进了内蒙古绿电、绿色农畜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但我们也要看到,产业领域的一些合作空间很大,需进一步开拓挖掘。比如,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意识的增强,杂粮杂豆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内蒙古是杂粮杂豆的主产区,但深加工能力不足,导致好产品没卖出好价钱。因此需要引进北京的资金、技术、人才,延伸产业链,发展杂粮杂豆精深加工产业。比如,近年来乳清粉的用途越来越广,涉及食品、药物、饲料等多领域,并且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奶业生产区,因此京蒙两地可在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共建乳清粉制造产业园,集聚原料、技术资源,发展乳清粉产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奶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再比如,科技助农和产业升级方面,依托内蒙古的国家实验室,可强化与北京地区的生物技术合作,补齐短板,突破科技瓶颈,助力农牧业产业提档升级。内蒙古有富集的土地资源,可建设产业园区,引进更多的北京优质企业,“筑巢引凤”承接产业转移,北京市为内蒙古提供生产型服务,依托各自优势互补短板,打造新型产业合作模式。此外,在产业投资方面,应将京蒙协作资金用在刀刃上,防止“撒胡椒面”,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在此背景下,需充分发挥京蒙两地比较优势,争取将更多京蒙协作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之中,持续强化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合作,推动京蒙协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美编:刘坤 潘美琪

主编:敖拓斌 监审:塔娜

监制:付惺

总监制:苏都毕力格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