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场景”)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实践路径,它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为思政教育场景建设注入全新动能,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场景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政治引领,坚持立德树人
要坚持党建引领“把方向”,保证思政教育场景建设的政治安全。各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对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场景建设的全面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场景建设在党的旗帜下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稳步前行,筑牢立德树人的政治根基。要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场景育人意识形态安全。各高校要通过制定思政教育场景育人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标准,定期开展风险排查确保场景育人意识形态安全。要强化相关人群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升其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全方位筑牢思政教育场景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立德树人保驾护航。要深化价值引领,确保主流价值观融入场景教学“全链条”。在开展场景教学设计时就要明确价值目标,紧扣主流价值观来规划教学大纲与内容框架,对学生价值认知水平深入分析,并及时优化调整场景教学方案。在教学实施环节,要借助智能技术创设场景,融入主流价值元素,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内化。
技术融合,激活场景育人
要积极推动虚拟现实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创新,拓展沉浸教学应用边界。高校要加大对虚拟现实技术设备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门的虚拟现实思政教育中心,配备高性能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沉浸教学体验。通过开发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址虚拟参观,重大历史事件虚拟还原虚拟现实来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教育。要广泛关注智能交互融入思政教育的真实体验,确保场景育人落地生根。要通过在思政教育场景中引入智能思政教育游戏、场景光音模拟系统等方式来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要通过建立智能交互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思政教育场景的育人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场景能够切实提高育人成效。要深入开展技术发展融入思政教育的科学研究,推动智能场景生态发展。高校不仅要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人工智能在思政教育场景中的应用研究,也要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思政教育场景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优化,还要定期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智能场景生态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智慧供给,构建精准场景
要精准识别学生需求画像,实现精准化教育资源供给按需定制。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爱好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构建学生思想需求画像,并以此为基础在思政教育场景中提供定制思政课程、推送专题思政资讯等个性化的场景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要打造智能资源生成中枢,提升精准化教育场景内容供给效能。要加强集成多种创作工具和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技术的智能思政教育场景资源生成平台建设,方便教师便捷地开展思政教育场景资源创作,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建立思政资源智能推荐系统,为学生精准推荐场景资源,提高资源的供给效能。要建立动态优化反馈闭环,保障精准化教育场景服务持续进化。不仅要通过问卷调查、在线评价、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师生对场景建设的意见建议来建立反馈机制,也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对思政教育场景进行持续优化,还要定期对思政教育场景的育人效果进行评估,保障思政教育场景育人的持续进化。
资源共享,拓展协同育人
要搭建资源汇聚平台,集中协同育人力量,打破优质场景“孤岛效应”。要整合高校、中小学、社会教育机构等的优质思政教育场景资源来建立统一的场景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育工作者共享和使用。要鼓励教育工作者将自己开发的优质思政教育场景资源上传至平台,丰富平台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要推动多元主体共建,拓展资源融合渠道,激发场景生态创新活力。要突破学校单一主体思政教育场景建设的局限,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育人场景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思政教育场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生态,让思政教育更具活力与实效。要打造区域共享生态,建立协同育人矩阵,拓展场景育人“无界空间”。不仅要通过建设区域场景信息平台,来调配场景育人资源,组织协同育人活动,也要推动思政教育场景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将社会实践成果转化为思政教育场景资源进行共享,拓展思政教育场景的育人空间。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科研助理。本文系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耕读文化视域下涉农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编号2024JGZD041的研究成果。)
邵 华 石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