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内塔尼亚胡“睁着眼睛走进越战式陷阱”?

时间:2025-08-15 16:51:00

当地时间8月8日,经过一轮持续11个小时的会议商讨后,以色列安全内阁通过了结束战争的“五项原则”,分别是:解除哈马斯武装、释放所有被扣押人质、加沙地带非军事化、由以色列继续对加沙实施安全控制,以及建立一个不由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掌控的去军事化政府。

前一天,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首次明确表示会全面接管加沙。内塔尼亚胡称,此举旨在彻底消灭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并确保以色列安全。但哈马斯谴责这一计划是对停火谈判进程的“公然政变”。

对于以色列的“五项原则”,国际社会多表示震惊和强烈反对,认为全面占领将使本已严峻的人道危机雪上加霜。此外,以色列国内在战争目标和代价上的撕裂也在加剧。这样的情况下,军事占领真的能终结长期冲突吗?

8月10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耶路撒冷出席记者会。图/视觉中国

“越战式陷阱”

以色列此番提出的方案,回避了核心政治难题,即排除哈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这两大加沙实际影响者,却寄望于一个“第三方傀儡政府”来治理加沙。这在巴勒斯坦人看来根本不具备合法性。

在军事层面,以军目前已控制约75%的加沙地带,接下来的战事将集中于人口稠密的加沙城。这个区域估计仍有近百万巴勒斯坦平民滞留,一旦以军推进,这些平民将被迫再次南迁避难。以政府计划在今年10月7日前要求居民撤离,这一天正好是哈马斯突袭两周年纪念日。如此大规模的强制迁离无疑会造成新的人道主义灾难,加剧当地严重“大饥荒”的困境。

更棘手的是,以色列内部对长期占领加沙存在严重分歧。以军总参谋长埃亚尔·扎米尔在内阁会议上明确反对,警告全面占领会将以色列拖入“黑洞”,陷入长期且代价高昂的低烈度战争泥潭,并会大幅增加人质风险。他指出,彻底征服加沙可能需要1至2年时间,如同“睁着眼睛走进越战式陷阱”。

以色列不同政党在“接管加沙”问题上也呈完全对立状态。内塔尼亚胡推出这一计划的底气在于极右翼政党的支持,这些强硬派致力于推动对加沙问题的全面军事解决,威胁若政府与哈马斯谈判便退出联盟。然而,与政府强硬立场形成对比的是以色列公众的厌战情绪已经接近极限。以色列第12频道的最新民调显示,高达74%的以色列受访者支持“全面停火换回所有人质”,只有8%支持内塔尼亚胡主张的“分阶段停火”方案。多数民众希望通过谈判换回人质,尽早结束战争。从7月底开始,大批人质家属几乎每天都在总理官邸外抗议,要求政府把人质安全放在首位。

哈马斯实力犹存

目前,哈马斯的主体战略已从局部对抗以色列转向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声援”:通过媒体和外交渠道塑造自身为“抗击侵略”的一方,将以色列军事行动定性为“种族灭绝”,以博取国际同情;通过发布人质视频,再度点燃以色列民众抗议本国政府的怒火。

尽管连遭重创,哈马斯的抵抗网络并未被连根拔起。在以军强大火力压制下,哈马斯采用不对称战法,退入地下隧道迷宫和密集城区巷战。从2007年统治加沙开始,哈马斯就倾尽全力在加沙地底下修建了数百公里的战术隧道,可以躲避空袭并机动转移。近两年,以色列国防军使出各种手段,也只破坏了一部分隧道。

此外,尽管加沙遭全面封锁,哈马斯仍通过各种秘密渠道获取物资和武器,甚至利用战场上缴获或自制装备维持了对以色列的抵抗。这样的隐秘补给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控制,使哈马斯能够保存有生力量,伺机发动偷袭和伏击。据以方估计,哈马斯目前仍有约2万名武装成员存活,大多采取隐蔽战术,避免与以军正面硬碰。哈马斯一方面保存实力,寄望未来卷土重来,另一方面也没有解除武装的打算。哈马斯领导层公开表示,他们的武器是巴勒斯坦尊严的象征,“没有武装,就没有人会正眼看我们”,暗示绝不会缴械投降。这预示着,即使以色列在军事上暂时占领了加沙,也将面临游击战和地下抵抗的长期困扰。

特朗普政府的沉默

以色列“接管加沙”计划一经推出,在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反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严重关切”,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图尔克直接敦促以色列立即停止,强调此举违反了国际法。

西方阵营中,一些传统盟友也开始明确转向批评。德国总理默茨宣布暂停向以色列出口可能用于加沙战场的军事装备;英国首相斯塔默称此举是“错误的”,无助于结束冲突;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新西兰五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措辞严厉地谴责以方计划,警告若试图吞并领土将违反国际法。

在阿拉伯与伊斯兰世界,各国几乎异口同声地强烈谴责,民众愤怒正达到顶点,地区和平进程将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相比之下,美国的态度显得暧昧。作为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和军援提供者,特朗普政府在此问题上并未与其他西方国家同步发声谴责。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非常关注加沙的粮食供应问题”,至于其他有关加沙的决定“基本上取决于以色列”。美国驻以色列大使迈克·赫卡比称,美国的工作不是告诉以色列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是否全面接管加沙由以色列政府自己决定”。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再度执政初期,曾高调宣称将促成全球多处停火,对加沙问题也一度表现出推动人道停火的意愿,特别是6月两国共同空袭伊朗以来,特朗普在以色列的“威望”曾经到达顶点。不过,美国并未使用暂缓军援等手段对以色列施压。某种程度上,特朗普政府的沉默相当于为以色列推出“接管加沙”计划开了绿灯。

“占领悖论”

短期来看,以军占加沙城并无太大悬念,但长期治理加沙将是令以色列进退维谷的难题。除了哈马斯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很难有第三股力量能稳定管理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以方构想的“第三方文职政府”既无现成组织,也无民意基础,可能重蹈覆辙。

回顾历史,以色列2005年曾撤出加沙,却换来哈马斯上台掌权。这段历史说明:武力占领并不能消除武装组织的影响力。即使这次以色列彻底击溃哈马斯军事力量,只要巴勒斯坦人的核心诉求未获满足,下一个“哈马斯”就会在废墟中诞生。占领可以暂时达成表面平静,但无法铲除深层次的矛盾和对抗情绪。

从地区角度看,强行占领将对中东格局产生连锁反应。它可能进一步破坏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原本正在推进的关系正常化进程也将停滞甚至逆转。区域内的反以情绪将急剧上升,地区安全形势趋于紧张。

在国际法与外交层面,以色列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法律与道义压力。国际刑事法院已就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局势展开调查,不排除加快介入的可能性。

多年来的军事冲突证明,以色列可以在战场上击溃哈马斯,却无法赢得安全与宁静的未来。相反,强硬军事占领只会让以色列陷入更深的孤立,面临更激烈的道义指责。加沙若成为“永久战区”,在废墟和绝望中长大的新一代只会更加愤怒与激进,仇恨的循环将延续下去。只有打破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双方才能找到共存之道。

(作者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智库中东研究所执行所长)

作者:朱兆一

编辑:徐方清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