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码上看、码上报”!成都高新区这些公用设施有了“身份牌”!

时间:2025-08-15 15:35:00

闲置荒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斑驳的旧墙披上了生动的彩绘新衣,老小区里的垃圾分类站成了孩子们学习环保知识的互动课堂……自开展“净优亮美”专项行动以来,成都高新区以精细化治理为抓手,实现了城市颜值与民生品质的双提升。


“路灯不亮了,该找谁来修?”“垃圾桶裂了个口子,这得报哪个部门?”这些问题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都能迎刃而解......

近日,成都高新区在新川之心公园等点位试点上线公用设施“码上看、码上报”服务,探索构建智慧化、多元化的群众治理新模式。


一物一码:公用设施有了“身份牌”


此次成都高新区公用设施“码上服务”试点,覆盖世运会场馆高新体育中心周边、新怡公园、芙蓉岛公园、新川之心公园等点位,涵盖垃圾桶、绿地路灯、配电箱、市容小站等4大类1000余件公用设施。


在新川之心公园,可以看到每个垃圾桶、每个路灯都贴着一张手掌大小的绿色标牌,用微信扫一扫,立刻就能看到这些公用设施的“个人档案”:类型、编号、位置等信息一目了然。设施码采用反光背胶材料,即使在日晒雨淋下,也能做到1年内标识清晰、牢固不脱落。


公园设施管护人员刘师傅说:以前统计设施就像数星星,现在每个物件都有专属二维码。而且通过二维码信息建档,我们能快速掌握设施‘健康情况’,市民也能随时查看,了解维修进度等。


据介绍,这是成都高新区创新推出的“互联网+公用设施”管理机制。通过精准采集试点区域内公用设施的类别、属性及地理坐标等详细信息,成都高新区为每一个公用设施建立起数字身份档案,并搭建起城市数字公用设施档案网,可以实现设施数量快速统计、违规快速甄别、问题快速反映、事件快速处置的效果,让它们真正融入城市的街巷肌理,与市民的生活实现深度联动。


一码共治:全民参与指尖报事


张贴了身份码的公用设施一旦出现破损、故障、脏污等问题,市民通过扫码便可直接进入“就诊”平台——“云报事”微信小程序,提交现场照片及问题描述,系统自动生成定位工单直接下达至作业人员手中处置。如因二维码污损、缺失而无法扫描的,也能通过小程序进行定位报障。

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身份铭牌的安装,不只是向市民公示城市公用设施的基础信息,更是鼓励市民参与监督、亲自管理。”


“以前去公园遛弯的时候,看到垃圾桶满了也不知道找谁,现在扫这个二维码,就能及时上报,真的很实用!”市民王先生说


据介绍,后期成都高新区将尝试扩大试点范围,让公用设施都纳入二维码管理。


科技赋能:“云报事”畅通治理闭环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在中和街道试点“云报事”城市问题采集平台,市民可通过该平台反映占道堆物、路面破损、垃圾满溢等10余类问题,作业人员则在后台接单处置,线上线下联动,形成一套“群众扫码实时上报、专人网格核实、作业人员及时整治、处置结果实时反馈”的群众共治机制。



反映的问题处理完成后,市民还可在“我的-事件状态-评价”对处置结果进行满意度打分。整个事件办理流程确保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让园林养护、市政管护、环境卫生等涉及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民生问题,从发现、上报到处理、反馈的全流程实现“掌上闭环”。截至目前,“云报事”平台累计收到市民上报事件5000余单,办结率100%,群众好评度进一步提升。

“现在市民也能当上‘管理员’,我常常使用这个系统,已经有200多条报事记录了,这是我参与城市建设的证明。”市民王先生说。


值得一提的是,“云报事”平台还接入了AI大模型,引进“AI客服”,市民只需使用自然语言描述问题(如语音、文字或图片),“客服”就能瞬间锁定问题核心,即时生成清晰、准确的回应,高效引导市民补充关键信息,提升报事响应效率与精准度。

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推出公用设施“码上服务”试点,目前已在1000余件公用设施张贴专属二维码。希望这些二维码能链接到市民,让路灯明暗、垃圾箱整洁等关乎大家感受的细节问题都能及时反馈。我们重视每一处“小毛病”整治与细节提升,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净优亮美”承诺,让点滴努力绘就幸福图景。



来源: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高投城资公司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