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清晨6时,当第一缕晨光掠过雪窦山巅,记者跟随渔工陈玲珠的渔船驶入亭下湖腹地。湖面薄雾如轻纱漫卷,船头劈开碧波的声响中,一场与自然的默契协作正悄然启幕——这是记者在晨光中捕捉到的鲜活场景。

捕捞现场 鲁威/摄
在亭下水库的深处,记者目睹了“养鱼保水”的生动实践:在湖水中,银鳞闪烁间,鱼群看到渔工后迅速潜入清澈湖底。“这些小家伙可是水域清洁工。”管理员王师傅表示,“好山好水养出好鱼,鱼儿又反哺绿水青山。它们每年能吃掉不少藻类。”

“收网!”陈玲珠的号令打破湖面静谧。当渔网从深不见底的水中缓缓升起时,记者眼前闪过一片银蓝波光:数十尾胖头鱼甩动尾鳍,溅起的水花带着清甜气息。“看这条!”渔工小李托着一尾泛着金属光泽的大鱼,鱼鳃开合间透出粉红血色,“35斤,至少长了6年。”

分拣区的蓝色塑料筐里,大小鱼儿被严格区分。记者注意到,渔工们用眼睛丈量每尾鱼:不足5斤的幼鱼被送回湖心深水区。
“去年放生的鱼苗,现在大概长到3斤了。”陈玲珠沾满水花的手掌划过鱼背,指尖触感如绸缎般光滑,“养得越久,肉质越紧实。”
每年12月,数十万的鱼苗跃入湖底,不喂养任何的人工饲料,开启纯净水域的成长之旅。而渔工的捕捞季一般设在5至10月间,且严守“慢节奏”,常间隔多日才撒网一次。

红烧亭下湖鱼头 鲁威/摄
中午11时,溪口民镇食府后厨已热气蒸腾。记者紧盯厨师长何刚杰的动作:他手持两斤重的大铁锅,将煎至金黄的鱼头倒入沸腾的汤中,汤头瞬间泛起奶白色泡沫。“关键在这浇汤。”何师傅手腕翻转,木勺舀起汤汁如瀑布般淋在鱼头上,焦糖香与骨汤的醇厚交织,勾得大堂里的食客探头张望。
在奉化,亭下湖鱼头以多种口味呈现,有红烧鱼头、剁椒鱼头、酸菜鱼头、泡椒鱼头、石锅鱼头、椒盐鱼头、雪汁清蒸鱼头、鱼头粉丝煲……“这胖头鱼,尝一口就能感受到其中妙处,节假日一天能卖上80条。”何刚杰说,想要充分释放这份美味,从原料挑选到烹饪出锅,每一步都暗藏玄机。

“来啦!”当直径40厘米的砂锅上桌时,记者亲眼见到邻桌食客林女士的瞳孔发亮。她用汤匙轻压鱼肉,蒜瓣状的肉片立刻绽裂,汤汁顺着勺柄流淌。“正宗亭下湖鱼头炖出来是琥珀色,敲起来有‘咚咚’的空响。”话音未落,旁边的食客已连灌两碗汤,直呼“鲜得掉眉毛!”
暮色四合时,渔工们的归船犁开湖面碎金。当最后一尾胖头鱼在活水车中摆尾,砂锅鱼头的鲜香正顺着晚风漫过溪口老街。抬头望去,星辰渐次缀满溪口古镇的轮廓,湖面波光与厨房灯火相映成趣——这哪里是一碗鱼头汤?分明是山水用年轮熬煮的私语,是时光把生态酿成的诗行,温暖人间的烟火。
记者 鲁威
编辑 沈之蓥